3月10日,自貿區聯合中國銀行天津分行開展“疫情下的外貿形勢及應對措施”主題宣講。中國銀行天津分行交易銀行部高級經理劉勇智做客自貿區直播間,圍繞疫情可能對外貿及涉外企業產生的影響和金融機構助力企業的應對措施等內容進行逐一解讀。
穩增長政策梳理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階段性沖擊,國家、地方和金融機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企舉措,劉勇智介紹,就穩增長的政策而言,目前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減少損失為主,如對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大優惠利率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等;另一類是以促進增長為主,如推動經濟增速回升,穩定就業,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各項政策的精準對接,將有助于企業解難紓困。
自救建議與金融扶持
談及疫情可能給涉外企業帶來的影響時,劉勇智以貿易、制造、工程三類企業為例,分析不同類型企業或將面臨的問題和考驗,建議企業通過調整生產計劃、改變上下游供應鏈、重新安排現金流等方式穩定發展,并表示,銀行機構也將通過重點摸排企業復工生產情況,了解其金融需求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的加大支持力度。
“不可抗力證明”的認定
為幫助企業進一步了解相關政策,劉勇智對天津市貿促會、海關、中信保等各部門出臺的多項舉措和中國銀行在疫情期間支持外貿企業穩定發展的十項措施做了深入解讀,并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案例進行闡釋說明。同時強調,境外不同國家對“不可抗力證明”的認定規則各不相同,企業在詳細注明合同或項目信息的同時,也需與境外業主就“是否可作為免責因素”這點進行交流溝通,減免風險。
疫情之下危機并存
中國是全產業鏈現代化產業大國,劉勇智認為,企業在積極應對短期影響的同時,也要善于發現機遇。像醫用物資生產、農產品生產、信息服務設備及系統、物流和生活物資等防控型企業,在短期內仍將保持較大的市場剛性需求。對于因疫情受到擾動的部分企業而言,則要把握特殊時期金融政策帶來的“紅利”,適時作出調整,穩定發展預期。
金融工具助力企業穩產達產
此外,劉勇智借助案例解析,為國際貿易、國際工程承包、跨境電商類企業講解了付款保函、備用信用證、融資性保函、關稅類保函等金融工具的有效運用,并對FTE、FTN賬戶和GPI電匯產品之于進出口貿易的優勢做了逐一說明,力求通過提質金融服務,助力企業穩產達產。
本期宣講集政策解讀、案例分析、金融服務等內容于一體,不僅為金融支持政策精準對接企業提供了線上分享平臺,也對推動金融政策落地并取得實效起到了帶動作用。
預告
3月11日(周三),天津赫德律師事務所紀雅璇律師將走進自貿區直播間,圍繞企業工資支付、勞動關系處理、爭議解決及時效等防疫復產期間企業可能面對的法律問題進行解釋說明,歡迎企業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