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大潮涌動,每天都會吹來新鮮海風
在北京經開區某企業就職的常先生來津洽談業務時,通過天津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專窗進行了企業檔案遠程查詢并現場打印。
在北京經開區某企業就職的常先生來津洽談業務時,通過天津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專窗進行了企業檔案遠程查詢并現場打印。
……
瞄準改革開放先行區的定位,近年來,天津不斷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路徑,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合作,用開放的理念擁抱挑戰、取得突破。
“試驗田”結“豐收果”
自2015年落戶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以來,數字科技企業中企云鏈與這里一起成長壯大,如今已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工場”。截至目前,東疆已完成1613架飛機、122臺發動機、196艘國際航運船舶、24座海工平臺的租賃業務,東疆租賃資產總額過萬億元,租賃核心業務仍然保持強勢領先。
“天津的各項創新政策,讓云鏈這樣的科技平臺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創新動力。去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為企業注入了全新動能。”中企云鏈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長波體會頗深。他介紹,公司在傳統“1家銀行+1家核心企業+N家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模式基礎上,首創了全線上“N+N+N”保理債權確認新模式,業務競爭力不斷增強。
立足天津,服務全國,截至今年5月底,云鏈平臺已有注冊企業用戶近10萬家,平臺核心企業實現“云信”確權近3500億元;同時,為產業鏈中小企業提供應收賬款保理融資超過2000億元。
承擔著為國家試制度的使命,天津自貿試驗區在法定機構改革中同樣敢為人先。前不久,天津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局牽頭編制了天津自貿試驗區濱海高新區聯動創新區和中新生態城聯動創新區的總體方案,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這一專司政策與產業創新的機構是天津自貿區在全國率先推行法定機構改革的成果,去年剛剛完成人才公開選聘,一支平均年齡35.3歲的專業化、國際化團隊自此組建。
在更加開放靈活的用人機制、崗位績效工資體系和考核激勵分配辦法的管理下,團隊的成績也尤為突出──已制定出5項綜合性改革方案,推出6個全國首創舉措,向國家爭取落地10項創新政策及試點,企業滿意度評價達到全優。
投資自由便利,金融開放創新,數據安全流動……通過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試驗田”結出“豐收果”。截至目前,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487項制度創新措施,向全國復制推廣37項試點經驗和實踐案例,占全國集中復制推廣總量的19.9%。
走開放共贏之路
坐擁港口優勢,天津還在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方面加強區域聯動。今年3月,河北雄縣立亞包裝材料有限公司進口的一批聚乙烯抵達天津港,貨物從船上直接吊裝至卡車,隨后被運往雄安新區。這也是今年首批在雄安海關申報進口、從天津口岸采用“船邊直提”模式通關的貨物。
2019年,京津冀三地海關就簽署合作備忘錄,制定了服務雄安新區“智慧海關”建設、推進京津冀物流監管一體化等工作事項,天津海關“船邊直提”模式也惠及雄安新區企業。
“現在,雄安新區企業進口貨物利用‘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船邊直提’的模式,整體通關時間至少能縮短2到3天。”天津港保稅區天保報關行有限公司負責代理貨物進口的鄭先生介紹。
“一制三化”、國有企業、濱海新區法定機構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與此同時,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步伐加快,自我革新的魄力和擴大開放的胸懷,也讓天津成為眾多企業投資興業的首選之地。
在津發展20余年,外資企業PPG公司就是持續看好天津的企業之一,在穩定增加投資的基礎上,公司將全球研發中心落戶于此,今年,還計劃建設新的高性能涂料生產項目,專門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的制造。
PPG公司亞太區企業及政府事務總經理延彩明表示:“多年來,濱海新區和經開區、保稅區對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認為天津在投資環境、政府服務和政策持續性上都很有優勢,所以,盡管去年經歷了疫情,我們的投資也沒有停止。”
開放的市場環境成就外商投資的熱土。今年一季度,我市實際使用外資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7.1%。
“十四五”開局之年,天津大動作不斷:實施京津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第八批創新措施、推出“京津自貿通辦”、獲批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繼續深化、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吸引關注目光……
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天津奮楫揚帆,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