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美麗“濱城”建設的關鍵之年。濱海新區緊緊圍繞加快實現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篤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全面落實“雙城”發展戰略,美麗“濱城”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落實重大國家戰略成效顯著
京津冀協同發展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濱海新區緊緊牽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引進北京項目967個,協議投資額2010億元,落地央企二三級公司和項目56家,注冊資金近500億元。交通領域協同持續加強。津石高速天津東段主線貫通。體制機制協同不斷深化,300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56個事項“同事同標”。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天津港綠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設加快推進,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正式啟用,年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標準箱。中歐班列發行5.5萬標準箱,增長17%。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新動能加快引育
創新平臺加速集聚。積極布局戰略性科技力量,先進計算與關鍵軟件、合成生物學、細胞生態3個海河實驗室揭牌,現代中藥創新中心成為首個部市共建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52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家。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新一代超級計算機、“PKS信創體系”、世界首款內生安全交換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8項創新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主體加快成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3900家和3740家,“瞪羚”“雛鷹”和領軍(培育)企業超過2000家,新晉中國獨角獸企業3家。累計建成數字車間和智能工廠53個。
堅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向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成長。圍繞“1+3+4”現代產業體系,實施創新集聚谷行動,中國信創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細胞谷和北方聲谷加快建設。信創產業形成以超算、曙光、飛騰、麒麟為代表的安全自主可控全產業鏈,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2%和15.8%。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加速建設,集聚金融、類金融機構2700余家,各類上市公司46家。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公司資產總額突破1.9萬億元,飛機、船舶、海工平臺跨境租賃業務總量占全國80%以上,商業保理資產總規模躍居全國第一位。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云賬戶、今日頭條、運滿滿等平臺企業加快成長。項目引進建設加快推進。實際利用內外資分別增長25%和9.8%,總投資1782億元的120萬噸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產業集群、聯想信創總部等236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1277億元的渤化“兩化”搬遷改造、愛琴海商業綜合體等164個項目竣工投用。周大福K11、大港萬達、吾悅廣場等一批商業綜合體開業運營。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放管服”改革扎實推進。全面落實“一制三化”改革,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成為常態。建立“承諾拿地即開工”服務標準,推行“一套材料辦審批”模式。要素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推行新型產業用地高效復合利用,建立靈活用地機制,開展能源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營商環境考核評價居國家級新區前列。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實施新一輪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強化企業全員業績考核,完成國企混改出清出讓140戶。自貿試驗區引領開放作用持續增強。積極開展首創性、差異性改革探索,“保稅租賃海關監管新模式”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位居全國前列。自貿試驗區擴區工作積極推進,高新區、中新生態城聯動創新區掛牌成立。創新FT賬戶分公司模式,開立賬戶1100個,累計收支超3600億元。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街鎮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積極發展高效種植業、高端畜牧業、現代漁業和種源農業,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1.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動海水稻種植試驗,新增設施農業5000畝,新希望六和等項目加快建設,生豬存欄達到26萬頭,水產品產量3.5萬噸。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制定實施“三美四鄉”建設實施方案,認真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完成6338座戶廁和285座公廁整改。支持街鎮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大。本著要什么給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認真落實招商引資、稅收分成、“飛地”招商、閑置樓宇就地使用等政策,實行開發區和街鎮結對子,出臺加快街鎮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及5個實施細則,政策驅動效應進一步顯現,全年落地項目179個,總投資98.3億元。持續鞏固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成果,為結對地區引進落地企業17家,實際到位投資額4800萬元。
深入落實“雙城”發展戰略 美麗“濱城”建設扎實推進
堅持規劃引領,編制濱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街鎮國土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2021年城建項目計劃及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補短板工作計劃。出臺城市更新指導意見和城市更新計劃,謀劃投資超5000億元的220個重點項目,統籌推進城市更新、新型基礎設施、市政配套、新型城鎮化等濱城建設十大工程。完善城市載體功能。持續實施暢通工程,第二大街橋、洞庭路地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通車,軌道交通B1、Z4線加快施工,Z2線開工建設。累計建成5G基站6800個,基本實現5G網絡全覆蓋。10個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和56個老舊小區改造加快推進。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打造“社區在線服務系統”“健康管理信息系統”“為老服務系統”,在全市率先實現便民服務全流程全閉環響應。新建“雪亮工程”視頻探頭3.2萬余路,整合聯網視頻點位5萬余路,基本實現視頻監控網絡全域覆蓋。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堅持“五控”治氣,完成電廠15公里范圍燃煤鍋爐關停整合,PM2.5年均濃度36微克每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72.5%。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灣長制”,深入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春光路、霞光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12條入海河流全部消劣。加強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管控,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力實施“871”重大生態工程,修復海岸線2.5公里,“雙城”間綠色屏障造林600畝,完成濕地生態補水6800萬立方米。扎實推動“雙碳”工作。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1462兆瓦。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新國標,新建綠色建筑263萬平方米。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總交易量躍升至全國第二位,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2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11個、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3個。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新增就業9.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650萬元,新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0萬人。新建改建老年日間照料中心30個。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建成實驗中學海港城學校,實驗中學育華學校、塘沽一中塘沽灣學校,大港晨暉北里幼兒園建成投用。認真開展“雙減”工作,全區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參與率達到90%以上。第五中心醫院門急診樓啟用,濱海新區中醫醫院開診。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全民免疫屏障,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441萬劑。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為主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300余場次,東疆親海公園、東堤公園、南灣公園等對外開放。建成116個社區健身園、28個體育園及多功能運動場。東疆灣沙灘景區入選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