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從《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進一步支持航空保稅維修及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天津港保稅區正式發布新“九條”措施,鼓勵維修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承接維修業務相關的租賃、分撥周轉以及再制造等新業務。同時,依托綜合保稅區特殊政策優勢,通過優化賬冊管理、異地監管等方式,實現航空器及零部件快捷通關,進一步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措施
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若干措施》包括支持企業開展航空器及航材、備件等的跨境租賃及再租賃業務,企業可適用“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模式,將未辦結海關手續的租賃航材,自境外直接發往境內異地客戶;支持企業設立全球航空備件分撥中心。企業可在綜合保稅區設立分撥中心,依托標準件替換、保修期內免稅等政策,開展航空備件分撥業務;支持企業將維修或再制造后的境外航空器,在境內繼續承攬和履行租賃業務,無需實際離境;支持企業根據適航性要求,在保稅維修和再制造過程中,將需送往境外維修或更換的發動機以“增項申報”方式辦結通關手續,發往境外;支持海關特殊監管區內企業將境外采購,自境內其它口岸入境,再銷售給其它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企業用于融資租賃的航空器,以“異地監管”方式,直抵目的地。
《若干措施》中還明確提出,支持機場片區企業在綜合保稅區內開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低環境風險的航空再制造業務。同時,支持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維修再制造產業聯盟搭建交流合作互動平臺,推動航空產業資源共享,協調解決產業政策需求,促進創新發展。
此前,天津港保稅區陸續出臺了《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機場片區支持和鼓勵航空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發展若干措施》(10條措施)、《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機場片區規范和指導企業適用保稅維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見》(4種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空中客車、海特飛機、龐巴迪、古德里奇、同方威視等10家企業獲批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
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工作局副局長王達煒表示,此次新發布的《若干措施》是天津自貿區機場片區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加快推進保稅維修再制造政策創新,進一步促進產業鏈高質量集聚的有力體現。注冊在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且受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行政管轄的企業均在《若干措施》支持范圍之內。
企業
新措施帶來多重利好
2021年,龐巴迪公司年收入同比增長近50%;古德里奇成為國內最大的飛機發動機短艙維修企業;海特飛機“客改貨”訂單已排至2024年。如今,保稅維修再制造已成為天津港保稅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談及此次新發布的《若干措施》,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健聰表示,對于企業來說有三個利好:第一就是利用形式進出口或者形式申報的創新政策,飛機無需再實際離境,這也降低了客戶調機風險,降低了航油、人員等成本,提高了保稅維修企業的競爭能力。第二就是目前天津海特是天津市唯一獲批年度《兩用物項許可證》的企業,具備民用航空器發動機的出口資質,按照此次新發布的政策,企業在開展境外飛機保稅維修業務時,可以將發動機出口到境外去做檢修與維護等。第三就是企業加入到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機場片區維修再制造產業聯盟的交流合作互動平臺,可以互相支持與分享行業資源。對于客戶來說,可以享受航空產業一站式的供應鏈服務,更好地發揮航空產業的集聚效應,降低整體的維修成本。
產業
加速形成特有優勢集群
當天,《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東疆片區、中心商務片區、天津機場片區支持天津航空航天產業補鏈強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業也在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舉行。天津自貿區東疆片區、中心商務片區和天津機場片區立足自身產業和政策優勢,進一步形成創新合力,助力天津市加速形成航空航天產業融資租賃+國際保理+保稅維修再制造優勢產業集群,建成總裝—銷售(保稅)融資租賃+保理—(保稅)維修和再制造—“客改貨”—(保稅)拆解—二手交易的航空航天全生命周期產業鏈。
據天津市商務局副局長李建介紹,天津具有發展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的獨特優勢,業務范圍拓展到船舶、工程機械、海工平臺、通訊設備、集裝箱、安檢設備等多個領域,已經成為國內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門類最全,業務模式最豐富,相關標準、政策制度創新最多的地區。2021年,實現進出口貨值157億元,同比增長72%,維修項目產值近13億元。今年前四個月,實現進出口貨值75.7億元,同比增長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