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天津市委宣傳部、經濟日報社、南開大學、天津市發改委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暨全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研討會在津舉行。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趙前苗在交流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2015年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國家賦予天津自貿試驗區的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累計實施502項制度創新舉措,32項改革試點經驗和6個“最佳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趙前苗介紹,在改革創新引領下,天津自貿試驗區培育了一批具有天津特色、全國領先的產業。租賃產業持續全國領先。天津是除愛爾蘭外全球最大的租賃聚集區,在全國率先開展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試點和實施離岸飛機租賃對外債權登記,創造了30余種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飛機租賃模式,飛機租賃總數量實現2000架,飛機、船舶、海工產品租賃占全國的80%。保稅業態不斷豐富。在全國首創境外飛機保稅維修形式申報、船舶委外加工保稅維修等創新模式,是全國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門類最多、政策創新最密集的區域。2021年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158.9億元,同比增長73.79%。實現凍品、跨境電商、經典車等多品類保稅展示交易業務。平行進口汽車穩步發展。率先探索標準符合性整改等創新,推進國六環保公開政策落地,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平行進口車近1.96萬輛,貨值超過176.4億元,約占全國七成以上。商業保理快速發展。發行全國首個完全基于交易信用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完成全國首筆跨境人民幣保理,截至2021年底,區域內共有各類保理企業531家,商業保理資產規模達2840億元,占全國的30%以上。
天津在做好鞏固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醫藥產業打通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已開展12批次4種類藥品進口,大幅降低了患者用藥成本。網絡貨運產業在全國首創共享經濟平臺企業綜合服務系統,吸引獅橋、順豐等企業落戶并實現快速發展。
得益于區內產業的集聚和發展,截至2021年底,天津自貿試驗區實有各類市場主體近8萬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1.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年均保持在2000億元以上。天津自貿試驗區用占全市1%的土地,吸引了占全市5%的市場主體,貢獻了40%左右的實際利用外資額、30%左右的進出口額、14%的稅收收入。
趙前苗表示,接下來,天津自貿試驗區一方面將繼續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推進京津冀三地自貿試驗區政策協同,探索建立京津冀自試驗貿區聯合片區,適時推動三地共建自貿新片區;深化重點領域協同合作,培育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集群,創建跨區域的要素交易平臺,推進三地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和口岸資質共享共用;進一步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做實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合作框架協議。
另一方面服務天津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優勢產業制度創新系統集成。在租賃、平行進口汽車領域向深探索,進一步拓寬融資租賃應用場景,以平行進口汽車為中心引育新的增值業務。在既有發展基礎上大膽探索。推動商業保理公司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創新。深化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搶抓服務貿易等領域發展機遇。發展“兩頭在外”的保稅研發、檢測、倉儲、展示,開展國際人才職業資格互認,培育數字貿易模式和業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