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走深走實,貫徹落實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行動方案部署,《濱海新區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建設工程行動方案》出爐。濱海新區將緊緊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大力推進產業、交通、創新、自貿、文旅、社會等重點領域協同,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全力打造“一基地三區”核心區。
到2025年,濱海新區累計承接北京重大項目投資超過2100億元,市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550家,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到2027年,累計承接北京重大項目投資超過3500億元,高速路網密度達到16.7公里/百平方公里,國家重點實驗室力爭達到5家,年接待游客突破2400萬人次。
放大優勢 聚焦重點領域深化合作
高水平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要方法思路清晰得當。濱海新區將聚焦重點領域和重要事項深化合作,切實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成果。
根據《方案》,新區將高水平打造非首都功能主要承載地,提升承接載體功能,完善項目爭取機制,明確承接轉移重點。到2025年,累計引進各類央企功能型機構395家。到2027年,累計引進1—2家央企一級總部,引進各類央企功能型機構650家。高站位建設京津冀最便捷的大通道,織密京津冀交通網絡,提升海空兩港輻射功能。到2025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200萬標準箱,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3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到2027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700萬標準箱、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達到200萬標準箱,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3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45萬噸。
高標準建設京津冀能源物資供應地,放大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提升區域供應鏈穩定性,保障京津冀能源物資供應安全。到2025年,冷鏈倉儲能力達到100萬噸,到2027年,冷鏈倉儲能力達到120萬噸。高質量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健全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機制,打造研發成果應用場景,構筑“技術研發在京、創新應用在津、產業轉化在濱、循環在港口”的深度協同模式。到2025年,建設5家概念驗證及中試基地,累計打造50項示范性應用場景。到2027年,建設10家概念驗證及中試基地,累計打造100項示范性應用場景。高起點打造自貿協同新高地,優化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創新政策互通互鑒、共享共用,2023—2025年,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累計向北京和河北自貿試驗區推送創新案例數量突破60個。2025—2027年,累計向北京和河北自貿試驗區推送創新案例數量突破100個。
新區將著力搶機遇、挖潛力、拉長板、補短板,培育形成一批高質量、有特色、有規模的產業集群,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補齊短板 濱城百姓享受更多協同紅利
京津冀三地間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到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要讓濱城百姓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協同發展民生紅利。
據了解,新區將高品質建設京津冀宜居宜游藍海灣,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宜游城市環境,提升濱城環境吸引力、服務承載力。到2025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5.3萬個,三級醫院累計達11家,養老服務床位達1.2萬張,創建A級景區達到12家。到2027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8.9萬個,三級醫院累計達12家,養老服務床位達1.4萬張,創建A級景區達到14家。
此外,新區也將高效能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深化與京冀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提升公共服務一體化、便利化水平。到2025年,與京冀地區結對校達到10對,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率達到70%以上。到2027年,與京冀地區結對校達到20對,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率達到75%以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