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份正式掛牌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走過十載春秋。十年來,全國范圍內已累計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涉及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高水平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8月4日,第三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與會嘉賓圍繞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進行交流探討,會上還發布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
推動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十年來,自貿試驗區深入開展改革先行先試,推出了一系列首創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推動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實施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證照分離’改革,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設了第一批自由貿易賬戶等;持續引領對外開放——從推出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到經過7次縮減,對外資的特別限制措施由最初的190條壓減到27條,實現制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投資自由化水平不斷提升……”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副司長馬成芳細數了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取得的成就。
馬成芳說:“截至目前,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了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充分發揮了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近1300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1.2%。21家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實現3.7萬億元,同比增長8.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
“自貿試驗區發揮了改革開放高水平平臺的作用。”馬成芳說道,整體看,自貿試驗區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18.6%的進出口總額。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顧學明亦表示,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大膽闖、大膽試,在推動高水平開放、全面深化改革、引領高質量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其間,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就是,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2022年以來,各自貿試驗區瞄準新要求、堅持高標準,在投資、貿易、金融、全過程監管等領域深化改革探索,持續推動改革創新取得新突破。”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在解讀《報告》內容時說道,經匯總,編寫組共搜集創新成果537項,其中投資領域107項,貿易領域131項,金融領域54項,全過程監管70項,產業開放發展62項,要素資源94項,跨自貿試驗區合作19項。
崔衛杰進一步說道,537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有120項在各個領域推動了新的發展。如投資領域中,有17項制度創新成果,分別在工程建設項目、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政務服務、涉稅事項、國企改革和跨境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貿易領域中,有32項制度創新成果分別在通關監管、運輸流程、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與貿易相關的服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金融領域中,有10項制度創新成果分別在融資模式、跨境結算、金融糾紛解決、海洋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
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改革開放先行先試。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以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馬成芳表示,商務部將重點在“三個提升”上發力:
一是提升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水平。將支持自貿試驗區立足先行先試優勢,繼續加強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標,促進國內外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銜接和融合。聚焦貿易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環境環保等重點領域,率先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為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破冰、破題。
二是提升市場準入水平。推動自貿試驗區發揮好開放創新優勢,重點在利用外資和服務貿易領域加大壓力測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繼續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將推動出臺實施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
三是提升改革系統集成、協同創新水平。將加強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統籌協調,增強改革試點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出更多引領性、集成性改革舉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制度創新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