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病、罕見病、特殊危重病用藥一直是業界難點。天津自貿區機場片區開設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窗口,讓區內患者率先用上還未在我國境內上市的創新藥。截至目前,該區累計進口臨床急需藥品12批次,部分患者綜合治療費用最大降幅可達50%。
“這是天津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試驗田’的一次新嘗試。2020年以來,天津港保稅區推動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等重點政策創新,在既有政策制度框架下,依托保稅區內醫療機構,踐行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理念,創新形成具有自貿區特色的臨床急需藥品進口模式。”天津港保稅區自貿工作局局長何江說。
2015年4月份,我國北方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截至目前,涉及天津市級權限的創新任務已基本完成。8年多來,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措施,已有33項改革試點經驗和6個“最佳實踐案例”獲批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唐中賦介紹,自行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6批次共165項,創新實踐案例7個,發布金融專項創新案例135個。
在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的產業與創新發展展示中心,一塊塊淡藍色展板和一件件飛機模型記錄著開拓創新的足跡。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自貿片區工作局局長劉慶良介紹,作為全國融資租賃產業創新策源地,東疆片區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租賃資產規模超1.4萬億元。同時,這里正在打造中國數字貨運聚集區,串聯起智慧物流、智能聯網等全產業鏈“生態圈”。此外,在機場片區落戶的空客A320飛機總裝、龐巴迪、古德里奇等60多個龍頭項目,帶動航空制造、保稅維修、再制造一站式服務基地加速建設。
隨著自貿試驗區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的貿易模式應運而生。離岸貿易“天津模式”就是在自貿區框架下,由“外匯管理部門+屬地行政主管部門+商業銀行+離岸貿易實施企業”四方合力,支持實體經濟開展新型離岸貿易的模式。例如,中墾國邦(天津)有限公司每年進口大豆近千萬噸,受國內國際市場行情影響,有時大豆運回國內壓榨容易導致企業虧損。中墾國邦運營管理部總經理劉悅書說:“獲得離岸貿易‘天津模式’支持后,公司的業務不再局限于進口,還可以通過離岸轉手買賣,更靈活地規避交易風險。”
多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培育出一批具有天津特色、全國領先的產業。其中,汽車平行進口持續領跑全國,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累計清關平行進口汽車19592輛,貨值達176億元。截至6月底,自貿區內各類租賃企業超過4100家,資產總額突破2.1萬億元,飛機、船舶、海工產品租賃占全國的80%。截至7月底,自貿試驗區實有經營主體8.36萬戶,是成立前的3倍。天津自貿試驗區用1%的土地,吸引了全市約5%的經營主體,為天津市貢獻了超過15%的稅收和30%的進出口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