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今年恰逢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也是貫徹落實“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開局之年。當自貿試驗區和進博會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作為北方第一個、全國第二批自貿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精彩亮相本屆進博會,全面展示天津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國家制度創新“試驗田”作用,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貢獻天津力量。
本屆進博會上,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十周年成就展布置在中國館入口處,22個自貿試驗區的勃勃生機撲面而來。其中,多個天津自貿試驗區成就入選其中,傳遞出天津“開放強音”。
在成就展上,一架飛機模型格外引人矚目。這個模型是2022年7月29日以融資租賃的模式成功交付的第2000架飛機。目前,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化融資租賃領域改革創新,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融資租賃聚集地。
同時,天津自貿試驗區保稅倉實景圖片則展示“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制度創新成就。“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制度,是指允許非保稅貨物以非報關方式進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與保稅貨物集拼、分撥后,實際離境出口或出區返回境內的海關監管制度。“實施貨物狀態分類監管,使兩種狀態的貨物不僅‘同倉’,還能‘共管’,助力企業降成本”。天津海關持續推進“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政策落地,截至今年8月已批準30家企業開展該業務。
此外,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協同發展素材圖片展示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不斷推進京津冀政務服務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同時,天津自貿試驗區積極落實首批208項“京津冀+雄安”自助辦政務服務事項,積極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179項“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落地落實。
記者了解到,天津自貿試驗區正積極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發揮自貿試驗區實施制度型開放的重要載體作用,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率先與國際接軌,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相關措施在自貿試驗區落地開花,進一步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規劃面積為119.9平方公里(包括16.96平方公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天津自貿試驗區實有各類市場主體8.4萬戶,年均進出口額2000億元以上,年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超20億美元,以全市1%的土地,貢獻了30%的外貿進出口額和40%的實際利用外資額。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措施,已有33項改革試點經驗和6個“最佳實踐案例”被批準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在中山大學發布的制度創新指數省級綜合排名中,連續四年保持全國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