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津新港海關監管下,2.8萬噸錳礦在天津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礦產品公用型保稅倉庫順利入庫。今年以來,天津口岸已有21萬噸礦產品通過保稅方式入庫。
天津新港海關查驗二處科長毛勇介紹,進口礦產品保稅業務是指礦產品進口后直接運往保稅倉庫,入庫存儲期間,企業能暫緩繳納相應稅款,待貨物進入國內市場時再繳稅。該業務的開展有助于天津港傳統礦產品進口業務向“新業態”發展,提升港口競爭力。
“這批進口礦產品的保稅業務,讓企業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靈活調整工廠的生產計劃,不會出現生產原料過剩或者不足的情況。”礦物進口商天津振鴻國際物流公司業務經理劉偉說。
天津海關一級總監譚緒良介紹,今年一季度,天津市進出口總值1928.6億元,同比增長4.6%。
為便利企業開展外貿活動,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天津市商務局近日發布《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數據出境管理清單(負面清單)(2024年版)》(以下簡稱《負面清單》),這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實施以來,首個經省級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批準并報國家網信部門、國家數據管理部門備案的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
天津自貿試驗區專職副主任、濱海新區副區長梁益銘說:“負面清單制度代表著更加開放的管理制度。天津自貿試驗區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制定實施《負面清單》,填補了該領域制度空白,為有效解決企業數據出境問題、助力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2月,天津發布國內首個自貿試驗區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范,此次《負面清單》出臺后,二者共同形成了自貿試驗區“雙首個”數據跨境政策體系,有助于天津市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向型企業、跨國公司來天津落地發展。
自貿試驗區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為我國第二批、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9年來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舉措,其中有42項引領性、標志性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172項改革試點經驗在京津冀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