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采用“保稅物料跨關區直供”海關監管模式的保稅供船物料,順利由天津運抵遼寧省錦州港集裝箱碼頭,并第一時間供給到國際航行船舶“愛客輪”號,這標志著由天津海關首創的“保稅物料跨關區直供”新型監管模式正式落地,該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天津口岸國際航行船舶服務功能、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在‘保稅物料跨關區直供’新模式下,我們的貨物自天津運抵錦州口岸后可直供船舶,無需再次出入保稅倉,整體物流時間從之前的4至5天,壓縮到1天。”錦州海僡船務代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吳仲博高興地說。
吳仲博所提到的“保稅物料”,是指經海關批準,未辦理納稅手續進境,在境內儲存、加工、裝配后復運出境的物料,或者國內企業以保稅方式生產出口的產成品,通常存儲在港口附近的保稅倉庫內。國際航行船舶需要持續補給的保稅物料主要包括潤滑油、清洗劑、焊接零件、纜繩等船舶航行作業途中的消耗品。當國際航行船舶提出物料補給需求時,保稅物料倉儲企業向海關申報出口,經批準后,向國際航行船舶提供保稅供船服務。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國際樞紐港,天津港依托獨特區位優勢,在滿足往來天津口岸的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物料的供給需求的同時,持續輻射周邊曹妃甸、京唐港、大連港、葫蘆島等港口。據了解,天津口岸每年度保稅物料的外港供應量已超過總供應量一半。
為進一步拓展港口服務功能,提高港口貿易要素配置能力,讓跨關區船舶補給更高效,天津海關與沈陽海關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試驗田”作用,聯合推出“保稅物料跨關區直供新模式”。
據天津新港海關保稅監管科副科長張靖康介紹,傳統模式下,供應地和目的地口岸需同時具備保稅倉儲場所,企業需在供船前將保稅物料流轉到目的地口岸的保稅倉庫,且通過“金關工程二期保稅物流管理系統”向兩地海關申報進出口核注清單。物料從保稅倉庫供應國際航行船舶前,企業需再次向目的地口岸海關辦理申報出庫手續,整個流程至少需要4至5天。
而在新模式下,企業向天津海關提交跨關區供應申請后,可直接將保稅物料運輸至沈陽關區的錦州口岸,無需將物料流轉至錦州口岸的保稅倉庫,減少了物料多次進出庫申報、流轉、核銷等環節,直供至目的地口岸國際航行船舶,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天津口岸國際航行船舶服務功能、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這一模式,將供應地海關、目的地海關各自對保稅物料實施的‘分段式’監管,優化為兩地海關‘集約式’監管,兩地海關依托信息化系統,數據共享、結果互認,供應地海關將目的地海關的作業結果作為保稅物料的核銷依據,從而實現了保稅物料的出庫、報關、供應、核銷整個流程的跨關區一體化。”天津海關自貿處處長田家超表示。
為更好地推動相關舉措落地,天津海關、沈陽海關多次召開聯席會議,選派專家團隊實地調研兩地港口作業特點,選定天津新港和遼寧錦州口岸作為試點,結合試點港口的監管模式和配套設施,不斷規范業務操作規程,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應用數字化賦能監管。
同時,兩地海關紛紛打出了“零等待”作業、“零延時”通關、“快驗快放”的服務組合拳,更好適應國際航行船舶船期緊張、靠泊時間不確定等特點,保障企業訴求即時響應、即時解決,真正送服務到企業“心坎”上。
“在兩地海關的幫助下,預計我們企業每年將新增50艘次船舶物料供應業務,貨值近20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借助自貿試驗區紅利,擴大現有客戶的業務量,積極培育新客戶群,拓展保稅物料供應從海運業務到航空業務。”天津遠洋船舶供應公司代理部經理李杰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