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 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新聞發布會。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李文海,市商務局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劍楠,濱海新區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單澤峰,天津海關副關長王利兵,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長賈科,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部長宋哲出席,介紹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關心的問題。
答記者問
堅持高水平開放為引領 形成制度創新成果 不斷開展改革探索 打造海外工程投資政策創新高地
新華社:請文海副市長介紹一下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型開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未來的發展思路?
李文海:天津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員自由流動等方面深入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形成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貿易更加便利,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貿易監管制度,實現貨物進口26.55小時通關,效率遠高于48小時國際標準;在綜保區內設立大型跨境電商平臺“退貨中心倉”,將退貨平均時間由11天縮短至5天左右。投資更加自由,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由122條縮減至27條。成立天津自貿試驗區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和海外工程投資服務中心,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高水平的跨境投融資服務,打造海外工程投資政策創新高地。資金流動更加順暢,圍繞外資金融機構高度關注的內外資一致、跨境投資無遲延、壓縮審批時限等方面,精準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跨境投資效率,促進金融市場連通。運輸更加高效,創新船舶登記、申報、監管模式,建設華北地區保稅燃料油供應基地和分撥中心。人員往來更加便捷,把握外資研發中國化、布局自主化等新趨勢,將境外職業資格認可范圍拓展至7個領域27種,落實放寬高管及其配偶停居留期限試點政策,打造18個跨境支付服務示范區,多舉措打造國際化人才特區。數據流動更加高效,打造天津智慧口岸“數智港”,發布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企業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范和數據出境負面清單,為發展跨境服務貿易創造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良好生態。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天津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自貿區(港)建設經驗,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開展更多首創性、引領性改革探索,形成更多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成果,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堅定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為深度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提供實踐支撐。
221項舉措支持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化制度型開放 未來緊抓三件事 以改革促便利 以創新助發展
中國日報:請問,天津海關在支持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化制度型開放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下一步,還將在哪些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索?
王利兵:十年來,天津海關堅持從大局大勢、外貿發展實際、企業具體訴求出發,共推出創新措施221項,其中12項經國務院向全國復制推廣,占我市近三分之一(29%)。一是聚焦京津冀協同國家發展戰略抓創新。牽頭京冀兩地海關協同創新,共完成海關總署備案創新舉措15項,有力提升京津冀區域貿易便利化水平。二是聚焦高水平開放抓創新。落實國發9號文相關措施,其中“預裁定屆滿前從速對展期作出決定”完成全國首單落地,“原產地證書微小差錯不影響關稅待遇”等3項試點措施形成典型案例。三是聚焦“保稅+”新業態抓創新。推出綜合保稅區內航空產業全鏈條集群監管模式。創新支持保稅維修,2024年保稅維修進出口值232.6億元,同比增長101.8%。支持保稅展示交易、保稅混礦、保稅LNG加注等新業務陸續落地,為外貿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
下一步,將重點抓三件事:第一,讓監管更聰明。以“水運集裝箱智慧貨運場景鏈”和“智慧旅檢”建設為重點,促進智慧海關與“智慧口岸”深度融合,創新專業智慧審單等工作模式,實現更優監管、更高安全、更大便利、更嚴打私。第二,為發展多添秤。聚焦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爭取擴大保稅維修范圍,把飛機發動機、醫療設備納入目錄。創新支持LNG保稅加注,推動高低硫燃料油混兌,滿足國際船舶環保需求。創新推出跨境電商“組合出區”模式,支持國外進口商品與國內贈品“混搭”銷售,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感。第三,讓服務更貼心。變端菜式、點菜式服務為自助式服務,豐富政策供給,用足用好“津關24條”(2025版)等惠企措施。創新實施進口水果“優先審單、優化物流、優效查驗”快速通關模式。牽頭北京、石家莊海關加強三地自貿試驗區海關監管制度協同創新,以改革促便利、以創新助發展。
推動實施50余項創新政策 聚焦天津特色產業發展 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
第一財經:請問,在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方面,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都有哪些創新政策和項目,目前進展成效如何?
賈科: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助力高標準建設天津自貿試驗區,是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天津自貿試驗區成立十年來,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聚焦政策創新、制度創新、業務創新,推動實施了50余項含金量高、影響面廣、集聚力強的創新政策和試點項目,惠及天津自貿試驗區各類經營主體9萬戶,新增本外幣賬戶超過18萬個,累計辦理跨境收支430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8700億元,分別占到全市總量的25%和32%,進一步活躍了全市涉外經濟、激發了市場活力、便利了跨境交易。例如,我們復制推廣自由貿易(FT)賬戶,實現了企業跨境資金收付更加順暢、資金運營管理更加高效,全市企業自由貿易賬戶業務結算量已突破1.1萬億元。再如,我們以更加便利企業跨境貿易及投融資為重點,大幅減少和簡化審批事項20余項,有效降低了企業“腳底”成本、經營成本,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又如,我們聚焦天津特色產業發展,在全國率先落地實施了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離岸租賃對外債權登記等9個創新項目,累計業務量超過350億美元,行業集聚效應、輻射帶動效應更加凸顯。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市場經營主體、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創新帶來的活力便利,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近期,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支持天津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10余條政策措施,涵蓋了深化自由貿易賬戶應用、提升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支持天津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已印發全市金融機構實施,力求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探索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路徑、新模式,進一步彰顯天津自貿試驗區區域優勢、政策優勢、先行先試優勢。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將始終堅持“更加便利、更加開放、更加安全”的改革創新思路,持續深化“金融為民”理念,為天津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建設、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做好總體統籌協調 多措并舉推進政策創新突破 賦能產業創新發展 助力自貿試驗區持續釋放發展動能
香港大公文匯報:請問,商務部門在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方面,都有哪些舉措和成效?
孫劍楠:在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方面,市商務局一方面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會同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做好總體統籌協調;另一方面,立足部門職責,圍繞政策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出多批改革舉措,助力自貿試驗區持續釋放發展動能。
一是推進政策創新突破。在數據跨境流動領域,我們會同自貿試驗區管委會,針對企業數據出境需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雙首個”數據跨境流動政策體系,為完善我國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機制貢獻了“天津經驗”。在保稅維修領域,“兩頭在外”保稅維修試點擴展至濱海新區全域,獲批開展全國首例自貿、綜保“雙區外”醫療器械保稅維修業務模式。2024年,保稅維修累計實現進出口貨值232.6億元,同比增長101.8%。在保稅燃油加注領域,積極爭取并獲批北方首個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加注資質審批權限,推動開展“兩倉合一”“燃料油混兌”等政策創新,打造華北地區保稅燃料油供應基地和分撥中心。
二是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在跨境電商方面,創新應用FT賬戶結算、離岸貿易等模式,打通全國首個采用跨境電商“9610”模式申報二手商品出口渠道。2024年,全市實現跨境電商進出口509.24億元,同比增長43%。在汽車貿易方面,發布平行進口汽車三包服務標準及合規性整改要求,建成運行國內首個平行進口汽車服務中心和整備中心,設立全國首家自貿試驗區二手車出口服務中心,打造集貿易、零配件供應、檢測、金融于一體的出口鏈條。2024年,平行車進口占全國總量80%以上;二手車出口4萬輛,占全國總量的11.8%,同比增長46%。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方面,集成國家標準版服務923項,天津特色功能拓展至5大類108項,搭建京津冀協同服務專區,為跨區域通關便利化提供支撐。
近日,商務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賦予天津等省市新一輪試點任務,這是擴大高水平開放的又一寶貴契機。下一步,市商務局將會同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推動自貿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聯動發展,有效助推自貿試驗區提升國際要素資源吸引力,持續推動制度創新,加力建設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平臺。
以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以制度創新突破產業瓶頸 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強調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生態。請介紹一下天津自貿試驗區在賦能產業鏈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所采取的舉措和進展成效。
單澤峰: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是天津自貿試驗區十年建設發展的成功經驗。一直以來,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論述,將自貿試驗區的創新“基因”融入高質量發展“血脈”,堅持以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以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突破產業瓶頸,培育出一批世界領先的特色集群,為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創新金融形成規模。探索聯合租賃、跨境轉租賃、保稅租賃、離岸租賃等40個租賃模式,飛機、船舶、海工平臺跨境租賃業務全國占比超70%;首創保理行業標準、創新政策30余項,成為全國商業保理行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模式輸出地和機構聚集地。
二是“保稅+”多點開花。保稅維修涵蓋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船舶等眾多品類,成為國內業務模式最豐富、政策制度創新最多的地區;保稅研發首次應用于航空領域,有力推動了國產飛行模擬機研制;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加注業務落地,天津港配套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網絡貨運蓬勃發展。打造共享經濟企業綜合服務系統,累計整合司機426.6萬名、車輛392.5萬輛,2024年,完成運單5367萬單、貨運量5.8億噸,運費總金額超900億元,并將服務延伸至運輸裝備、成品油網絡零售、碳資產管理等上下游領域,形成完整的行業生態。
四是生物醫藥創新突破。實施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進口研發藥品白名單制度、境外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產等創新舉措,出臺全國首個省級基因和細胞產業促進條例,吸引羅氏制藥、瑞普生物等200余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在區內聚集,產值規模近500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相關要求,圍繞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產業鏈堵點難點問題持續開展創新探索,加快打造更高能級科創生態,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努力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 實現“雙招雙引” 持續優化人才激勵 書寫自貿試驗區人才引領高分答卷
人民網:人才是第一資源。請問宋部長,在人才引領自貿試驗區建設方面都有哪些亮點?
宋哲:今年是天津自貿試驗區成立十周年,也是濱海新區領軍人才政策實施十周年。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將人才工作深度融入自貿試驗區建設。
一是十年深耕,書寫自貿試驗區人才引領“濱城答卷”。目前新區人才總量超93萬,各領域領軍人才1600余人。2015年首創濱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評審以來,資助人才229名、資金近兩億元,這些人才所在單位注冊資本達300億元,2024年營收達1900億元、納稅突破100億元。在保稅維修、融資租賃等領域形成顯著創新帶動效應。特別介紹的是,我們推動人才引育機制三次迭代:先從評審升級到“領軍賽、創客賽、境外賽、揭榜賽”等多維賽事體系;再從區內拓展至覆蓋30余國、88城、超千所高校、萬余名人才參加的全球競技平臺;2023年又將賽事升級為“智匯濱海”人才節,涵蓋“創賽、活動、服務”全鏈條。通過“以賽引才+首站育才”實現了“雙招雙引”,484個項目落地,注冊資本近90億元。
二是制度優化,打造自貿區人才創新“濱城樣板”。十年來,我們不斷完善“企業主導、市場認可”的評價機制,授權自貿試驗區1000余家創新主體自主評價人才超5萬名,成立20個產業(人才)聯盟,鏈接高校和企業等資源;我們會同農行自貿分行,創新升級濱城人才服務證,為人才提供宜居樂游等超千項服務。我們持續優化人才激勵,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天津工生所核心團隊涌現出“千萬元”甚至“億元教授”,其人工合成淀粉實現重大突破,屬世界首次。去年天津港保稅區發布新政,對頂尖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綜合獎勵。今年我們還將依據自貿發展所需持續發布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
三是全球協同,深化自貿試驗區開放引才“濱城實踐”。天津自貿試驗區是京津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而人才的對外開放是關鍵。我們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部際協調作用,建設中國北方首家數字游民國際人才港;我們依托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6個留創園,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推動離岸基地在海外建立30多個工作站,做優“離岸政策”與“離岸孵化”服務。我們完善外籍人才永居留等流程,濱城海外人才總量超1.9萬名。2015年,坐落在自貿試驗區內海河畔的天津茱莉亞學院獲批成立,它是紐約茱莉亞學院首個,也是唯一的海外分院,集聚了全球10余個國家600余名師生,85%的外教均成功獲批永居證。目前,學院已成為中外合作育才的典范,也為人才提供了高品質文化享受。
今年我們將繼續舉辦人才節,面向全球開展四大賽事和“禮·遇·濱·城”四大主題特色活動,廣泛傳播濱城愛才敬才城市形象,在助力天津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中展現新作為。
一地創新 三地共享 加強錯位聯動 持續協同發展 不斷積累“天津經驗” 打造世界一流自由貿易園區
天津日報:請問,天津自貿試驗區在深化區域協同合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還有什么打算?
單澤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天津自貿試驗區的重大使命。我們按照三地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加強錯位聯動、協同發展,為“一地創新、三地共享”積累更多“天津經驗”。
一是加強政策機制協同。牽頭發起的聯席會議機制已連續舉辦三屆,共同推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報告、協同發展行動方案、外商投資指引等成果,發布協同創新實踐案例46個,助推三地協同聯動駛入快車道。
二是加強政務服務協同。政務服務“同事同標”事項達到230項,三地自貿試驗區內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企業群眾辦事不用“兩地跑”“往返跑”,極大便利了生產要素在京津冀之間的自由流動。
三是加強貿易便利協同。京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通關物流協同服務平臺上線運行,船舶信息、碼頭進出、貨物通關等信息可以實時查詢、數據共享、功能互用、一網通辦,實現了兩地“通關+物流”一體化聯動。
四是加強產業發展協同。機場片區與北京臨空經濟區圍繞航空航天、醫療健康、汽車貿易等方面搭建合作平臺,中心商務片區與河北正定片區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領域深化合作,標志著產業協同已從疏解承接邁入產業鏈協同構建的新階段。
同時,我們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充分發揮“五型”開放優勢,與新加坡、韓國、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自貿園區建立了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在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下一步,天津自貿試驗區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持續深化與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聯動,合力打造區域協同開放典范、全產業鏈創新高地;持續深化與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的戰略合作,推動貿易便利、金融開放、產業合作、人員交流等領域的對接國際高標準;持續深化與境外合作園區聯動合作,鼓勵企業建立海外加工制造基地、區域性營銷中心,實現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全面提升,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自由貿易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