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兩批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自由貿易區,天津、上海、福建、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迅速,成績斐然。
天津自貿試驗區推出了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八項舉措,實施了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整體通關物流成本減少近30%。未來,《天津自貿試驗區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方案》的制定完成,將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新擴展區域全面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從注冊環節向變更環節延伸,自貿試驗區新登記注冊企業1.8萬家。
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18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39項,126項創新舉措中49項為全國首創,新業態加快培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步伐加快,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5%,新增對外投資增長2.7倍,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線運營,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廈門。
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下放第一批60項省級管理權限,在對接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體系上先行先試,首批27項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片區新入駐企業5.6萬家。
2016年,天津、上海自貿試驗區將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爭取為全國提供范例;福建自貿試驗區則把體制機制創新放在首位,力爭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培育新型業態和功能,全面落實總體方案,確保在國家一年期評估時交出合格答卷。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廣東自貿試驗區則將在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上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建立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形成更多改革創新經驗并加快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