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鷹眼》中有個有趣的場景,美國軍方設計了一臺超級電腦“鷹眼”,它能通過傳感器采集世界各個角落無處不在的信息,進而分析出國家可能遇到的各種威脅,在威脅萌芽階段就可以消滅它。“只要有網絡,我無論在哪里,也能‘監視’到項目部拌合站的一舉一動,如果出錯了,我能馬上知道它錯在哪里!”剛參加完中國交建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監控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經驗交流會的項目總工王也楓,自信地說到。
原來,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十項目部東疆預制廠,也給拌合站安裝了“鷹眼”管家,它的專業稱謂叫“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監控管理信息系統”,是集團信息部為加強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的監控,為試點單位推廣安裝的一套系統。名字看似“高大上”,其實操作起來很簡單,只需要在拌合站里安上一臺傳感器、一個電腦,連接上網絡,系統就會自動將混凝土每一盤生產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無線傳輸、存儲,并利用信息智能手段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直觀的數據圖表。現在,拌合站管理者只需要站在屏幕前,就可以掌控整個局面。
“我們預制廠現在很忙,需要同時為幾個工程預制構件,往往24小時不停歇作業,個別分包協作隊伍的操作工人為了圖省事,有時候會私自攪灰或修改配合比,給我們生產質量帶來隱患”,項目總工王也楓一邊說著,一邊掏出手機給大家看。“我在手機上也安裝了應用系統,我隨時都能看到拌合站工人操作情況,而且我們固定的配合比都輸入了系統,一旦更改出現差錯,報警短信就會發送到我手機上,我立馬就能知道是誰操作出現了問題,及時通知管理人員糾正并進行現場處罰。”
就在3月初,技術員小李在操作2立方拌合機時,多次受到報警短信提示。他趕緊在電腦上登陸管理平臺進行查看,通過與以往對比拌合站數據,很快發現原來是外加劑超標了,他及時安排維修人員對外加劑傳感器進行了檢修,避免了更大的質量問題。要是以前出現這個事兒,小李得來回找質檢、實驗、機務幾個部門一一排查,看看到底是機器的問題還是人為的失誤,不僅費時費力有時還找不到痛點,多次讓他頭痛不已。現在可好了,只要它一報警,小李就能立馬知道出了問題。這次他只需要在電腦旁仔細核對,短短幾分鐘便發現今天的配合比數據與以往不同,原來是外加劑量出了問題。而在以往,光是聯合幾個部門收集和分析生產過程數據,就得花費好幾天時間,有時往往造成了反饋問題的滯后。
近來,項目部物資部趙部長也對這套系統“愛不釋手”,頗為滿意。現在涉及拌合站管理的各個部門都建立了聯動的平臺應用系統,原來物資部需要找拌合站人員估算購進水泥等原材的時間和數量,有時由于估算的誤差還會導致材料的浪費。現在只要使用系統對原材料進行日、周、月的消耗分析,物資部門就能把原材消耗精確到幾千克,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而且還提升了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