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濱海文化中心建設步入尾聲,新區居民乃至全市文藝青年都對濱海文化中心充滿期待。記者日前探訪了尚在建設當中的濱海文化中心。目前濱海文化中心外檐施工已基本完成、建筑面貌整體顯現,五大場館今年下半年就將全面投入試運營。與數月前的初訪相比,記者發現,現今在濱海文化中心露天施工作業的人員有了明顯減少,各個場館內部施工卻是熱火朝天。據了解,在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和外檐幕墻工程后,項目目前主要進行的是室內機電設備安裝和精裝修工程。全館進入全面試運營前的最后準備階段。隨著四月天氣轉暖后,綠化工程也將啟動。
濱海圖書館:“濱海之眼”初現芳容
“天津之眼”位于永定橋上,而“濱海之眼”就位于濱海文化中心濱海圖書館中廳之內。濱海圖書館投入運營后,在中央大道一側透過圖書館的玻璃幕墻即可看到“濱海之眼”放映的影像。所謂“濱海之眼”其實是一個直徑長達21米的球形多功能廳。多功能廳內部既可觀看影音資料,亦可舉辦各類沙龍、學術論壇。球體表面背襯LED燈,可實現靜、動態畫面的表現,科技感滿滿。目前,該多功能廳的外部鋼結構已經搭建完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
“濱海之眼”兩側的“書山”臺階鋼結構骨架及頂棚已經完成,寓意“書山有路”。圖書館運營后,居民可以在這個大廳的“書山”臺階上讀書、休憩,享受休閑愜意時光。
市民活動中心:從“城市之窗”看濱海
市民活動中心是文化中心唯一一個七層建筑,未來將涵蓋多項公共服務功能。其中包括上萬平方米的電影院,多業態的教育培訓機構,堅持獨立定制、客戶體驗路線的健身俱樂部,配套餐飲、零售及休閑娛樂等,是一座服務全生命周期的文化活動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活動中心將在6層西北側的黃金位置用大塊落地玻璃打造被稱為濱海“城市之窗”的觀景平臺。透過這扇景觀“窗”,未來可見車流穿梭、輕軌飛馳,更可感受濱海核心區發展的日新月異。
濱海探索館:
探索濱海城市未來
早前被網友親切戲稱為“大銅鍋”的濱海探索館在文化中心五大場館中的關注度最高。據悉,該館外檐由象征工業文明的冷卻塔造型的5個圓錐柱體圍合組成,最大的圓錐柱體展廳內預留了很大的空位,未來這里將安放在新區總裝測試的我國新一代大型火箭模型。此模型的安置也象征著濱海區域發展的沖天氣勢。
濱海探索館還設置了從一層到頂層的旋轉樓梯,游客可站在頂層樓梯處俯瞰展廳全貌。濱海探索館負一層規劃為大健康產業及特色主題餐廳等業態;一、二層規劃為濱海新區規劃展覽館,將充分調動高科技手段展示濱海新區的發展歷程和新區發展規劃;三、四層則規劃為涵蓋多種主題、不同方向的探索場館,以合家歡的模式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學習知識、探索科技的場館。
濱海演藝中心、濱海美術館:填補新區文化設施空白
濱海演藝中心為五層建筑,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劇場。大劇場設有可升降樂池,觀眾席分兩層,可容納約1200人。小劇場可容納約400人,座位靈活布置,增加了多用性。場館正式運營后,這里將成為濱海新區各類慶典、表演、賽事等重要活動的展演場地,亦可滿足歌舞劇、音樂會、雜技、話劇等各類藝術演出與團體活動的場地需求。
濱海美術館的外檐由石材及高大的退臺玻璃組成,寓意為一塊切開的璞玉,建成后將成為濱海新區首座大型現代美術館。為適應場館內不同展覽的需求,展廳內的部分展墻被設計為可移動展墻。
文化長廊:傾力打造“75尺巷”文創街區
串聯起各個場館的文化長廊已進入到最后的地面鋪裝階段。文化長廊南北向長495米,中央大廳東西向長156米,總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據項目運營方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文化長廊北側還將被打造成特色文創街區——“75尺巷”。 “75尺巷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長廊的寬度為25米,折合成‘尺’計量大約是75尺。而‘巷’則取自中國古代‘六尺巷’的典故,寓意以禮相讓,頗具傳統文化內涵。”項目負責人介紹說。“75尺巷”作為濱海文化中心自主創建的第一個文創品牌,是一個集文創活動、匠人手做、非遺傳承、體驗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藝術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