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京津冀政務服務協同發展,加快三地互聯互通, 2021年以來,北京市政務服務局會同天津市、河北省政務服務部門,打破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屬地限制,在三地自貿試驗區聯合推出 179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的“同事同標 ”事項,推動京津冀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結果互認。
一、主要做法
(一)強化機制建設,開展 “同事同標 ”清單化。
2021年,三地建立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并共同簽署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 “京津冀政務服務合作工作機制 ”和“跨省通辦 ”聯動機制,制定《推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政務服務 “同事同標 ”工作方案》。2022年,三地政務服務部門簽署《京津冀政務服務合作框架協議》,將電子證照互認應用、京津冀中介服務網上平臺(中介超市)協同等內容納入協議。兩年多來,三地聯合印發《京津冀自由貿易試驗區內 “同事同標 ”政務服務事項目錄》,累計推出 4批 179項“同事同標 ”事項清單。
(二)打破區域分割,實現異地辦理便利化。
京津冀三地確定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 “四同一互 ”標準,即同事項名稱、同受理標準、同申請材料、同辦理時限,辦理結果互認。同時,依托京津冀政務服務合作工作機制,對 “同事同標 ”聯動模式進行推廣,將聯動范圍從自貿試驗區拓展至京津冀全域,將聯動內容由 “同事同標 ”延展至政務服務全領域。
(三)優化對接方式,推動政務服務智能化。
京津冀互設異地幫辦代收窗口,按照 “遠程視頻會商、異地幫辦代收 ”模式,推進政務服務 “跨省通辦 ”。北京對天津、河北推出 234項省市級層面 “跨省通辦 ”事項,天津對北京推出 696項,河北對北京推出 138項。建立線上 “京津冀一網通辦服務專區 ”,北京上線 231個“跨省通辦 ”事項,天津 111個,河北 108個。創新移動端應用,通過三地政務服務自助終端推出首批 208項自助辦事項。
二、實踐效果
(一)探索出跨區域政務服務協同改革新路徑。
已推出的自貿試驗區 “同事同標 ”事項中,包括行政許可、行政征收、行政確認、其他行政權力、公共服務等 5種事項類型,涉及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交通、住建、藥監、知識產權、商務、稅務、公安、人力社保、醫保、經濟和信息化、農業農村等 12家政府部門。例如,打印個人權益記錄、完稅證明、企業電子營業執照、開具異地繳存證明等都能在京津冀實現異地辦理。
(二)降低了事項辦理的制度性成本。
推動 3500余項北京市和通州區政務服務事項延伸服務至河北自貿試驗區相關政務服務大廳,避免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 “兩頭跑、折返跑 ”。推行 “同事同標 ”后,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事項遵循同一套業務標準、同一套辦理流程,大幅減少企業辦事成本和時間,初步估算方便三地辦事群眾 10萬余人,為企業群眾節約成本 2.5億元。
(三)助力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
2023年,北京市與天津市、河北省政務服務部門積極對接,圍繞企業準入準營、個人資質資格辦理結果互認,梳理形成津冀辦理結果在北京市直接認可的政務服務事項清單。例如,推動三地公安部門統一推出爆破作業人員許可證核發、大型焰火燃放作業人員資格證明核發等 9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 “同事同標 ”政務服務事項,更好實現互通互認。在京津冀區域推行納稅信用評級異地互認共享,對從北京遷入到津冀的企業,繼續保留在京獲得的納稅信用 A級資質,跨省遷移后津冀部門不再將其視為新辦企業,大大節約了企業申請留抵退稅和資金回流時間。
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提供